近期,很多学校附近出现了售卖针筒玩具的现象。一位医务工作者在网上发帖称,她认为这类玩具“非常危险”,尤其是空气注入人体内可能致命。家长们纷纷担忧其安全隐患及对孩子心理的影响。记者调查发现,这类玩具在电商平台上销量火爆。例如,一款“小鸡捏捏乐挤泡泡解压玩具”销量超50万,评论量超40万,评论区多表示“刺激”“过瘾”。该玩具通过按压针筒注入空气到小鸡身上形成气泡,再捏爆以达到解压效果。(4月30日 《人民日报》)
从家长的视角来看,这类针筒玩具带来的危害令人心惊。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刘女士,凭借职业敏锐性察觉到“水球挤痘捏捏乐”玩具的危险性。家长们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,他们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,希望孩子远离这类危险玩具。
在电商平台上,“解压玩具”的卖点直击当代青少年心理需求,通过挤压、穿刺、爆裂等动作释放压力。然而,将医疗注射行为异化为娱乐工具的设计逻辑,本质上是对专业医疗行为的消解与误读。虽然玩具针筒已经将“针头磨平”,但仍然容易刺伤儿童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未成年人通过玩具建立的认知会深刻影响其行为模式。当“向人体注射”被包装成娱乐行为,其潜在的心理暗示远超物理伤害本身。
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,针筒玩具不符合《玩具安全》系列标准,其独特的“挤泡泡”“扎针”玩法还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的暴力倾向,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,这些产品也不符合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相关标准。这充分说明,此类玩具的生产和销售绝非简单的市场行为,而是已经触碰了法律红线,必须得到及时、有效的纠正。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,对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,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和制裁。
面对这一问题,多地监管部门迅速行动,开展专项排查工作,着重整治“三无”玩具和危险文具,并及时发出产品风险警示。这体现了监管部门的责任担当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高度重视。然而,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还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。监管不能只是“一阵风”,吹过就了事,而要持续对玩具市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,加强对生产企业、销售商家的日常检查,确保每一款流入市场的玩具都符合安全标准。
玩具行业在追求创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,应将安全放在首位。生产企业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,加大产品质量把控力度,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工艺的每一个环节,JN江南都要做到严谨细致,确保产品质量过关;电商平台要加强审核,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严格审核流程,杜绝危险玩具上架;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,对违规企业严惩不贷,提高其违法成本,使其不敢轻易触碰安全底线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形成全方位、多层次的监管网络,才能为孩子们营造安全的玩具消费环境。
儿童玩具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当商家将针筒包装成“解压神器”时,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:玩具可以承载娱乐功能,但安全防线没有“减压阀”。从生产车间到校园门口,从监管文件到执行末梢,每一道关口的坚守,都在守护孩子认知世界的正确方式。唯有让安全成为不可妥协的底线,才能真正消解社会的“安全焦虑”。